客服
07137619099

客服

  当前位置:首页>艾灸文化

蕲艾灸属于复杂生命工程,行家门道看这里,不妨了解一二

发布时间::2019-11-26   |   www.qiaijiu.com

艾灸的主体有赖艾绒的物理燃烧过程,形似简单,其实是一个将艾火物理学燃烧过程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紧密融合,统筹天地人三阳能量守恒,借助太阳真火补充调节身心灵,协同精气神调谐归真的复杂过程。艾灸宏观涉及到时空物候,生态环境,神奇艾草,微观涉及到穴位、经络、身心状态,专业还有时机、顺序、灸量、灸法、部位、年龄、体质、病情等等诸多元素。因此,正如孙思邈经验,艾灸必须“知常达变 , 机圆法活,”系统统筹,整体布局才能收到较好效果。

457685b2c8d046a98bcde3cf22efad65.jpg

艾灸用途:《内经》载有“陷下则灸之”的艾灸总原则。说明灸法适应于一切阳虚久病、沉寒痫冷、功能衰退的疾病。尤其适应于当今都市寒湿淤堵,低体温和慢病群体。灸法自古还被广泛用于预防保健。


例如唐孙思邈《千金方》曰:“宦游吴蜀,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,勿令疮暂搓,则璋温疟毒不能着人,故吴蜀多行灸法。语云: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,有风者尤宜留意。”


艾灸时机:因为“灸承天火”,加之古人以阴阳五行、五运六气、天地人合整体关系辨证施治,故尤其重视艾灸与天地人、时令气候的配合,其对艾灸的时机选择讲究颇多。


例如《外台秘要》说:“黄帝曰:凡灸,大风大雨、大阴大寒灸否?既不得灸,有何损益?歧伯答曰:大风灸者阴阳交错;大雨灸者诸经络脉不行,大阴灸者令人气逆,大寒灸者血脉蓄滞。此等日灸,乃更动其病,令人短寿。”《下经》也说:“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,猛雨炎暑,雷电虹霓,停候明晴再灸,急难亦不拘此。《千金方》则说:“日正午以后乃可灸,谓阴气未至,灸无不著,午前平旦,谷气虚,令人癫眩,不可针灸,卒急者,不用此例。”古医文又有说:日中而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,是故暮而收拒,无扰筋骨............。《素问》里也有记载“故日月生而泻,是谓藏虚;月满而补,血气扬溢,络有留血,命曰重实;月郭空而治,是谓乱经。阴阳相错,真邪不别,沉以留止,外虚内乱,淫邪乃起。”也就是说,每月农历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这三日,不宜艾灸。还有艾灸文献里也有说到:艾灸的最佳时间是阴历的初一到初八,过后一周两三次即可。还有针灸临床至今广泛应用的子午流注施灸法,也被现代时间医学视为最佳应用案例。


929a767167304347b438963c2ab97393.jpg

古人的这些观点和经验告诉我们,极端环境、气候以及潮汐规律等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生物钟节律和心理情绪,在不良气候特别是电磁、地磁环境和心理因素下,施灸应该有害无益,艾灸红外族群光谱受到多重干扰调谐后,同频共振必会受到偏离影响,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,理应停止。同时古人也都强调:急症不拘泥于时间,为了救命任何时候怎么施灸都可以。


常年坚持的养生艾灸,包括并非针对急症的艾灸,不妨且信古人之说,避开月满那三日、躲开上午和晚上、剔除大风、大雪、大雾、暴雨、打雷、桑拿、霓虹、炎暑等特别天,还有女人每个月的那几天,从而更舒爽更快乐的顺天应地施灸,与天地潮汐共节律。大病、重病患者都是在和时间赛跑,因此不用拘泥是否良辰吉日随时都可以施灸,我见过一位被医院劝慰放弃的肾癌七旬老者,每天连续艾灸超过12小时,包括吃饭和睡觉都在用不同的灸具坚持艾灸,60余天基本改变了恶病质,大幅减轻了痛苦,肿瘤也明显缩小。


艾灸时间:衡量艾灸时间的唯一标准就是“气至而有效”,关键要看穴位的“热敏”状态,以及施灸后的“得气灸感”传导如何。一般没有明显病痛时,每隔5-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,每穴位施灸5-10分钟左右。对于低体温需要复苏,身体寒湿淤堵明显,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,每穴位灸15-20分钟,或者“灸透”为度。身心无明显病痛不适的情况下,不宜每天艾灸,容易伤津耗液,引发上火,如口干舌燥、头晕目眩、眼屎、便秘、痘痘、鼻血等。

5.jpg

艾灸定穴:古往今来艾灸大家无一不强调穴位的准确性,从黄帝内经到孙思邈的千金方,一脉相承的强调“灸有三分”,要求艾炷底部的直径要有三分,以使艾炷能够覆盖在穴位上,确保点燃以后达到有效的灸量。孙思邈也进一步指出要结合具体情况决定艾炷大小 ,例如“如黍米”、“小豆大”“小指大”、“雀屎大”、“苍耳子大”等,但是大都“灸不三分”。同时要求选择适宜的体位,一方面有助于确保准确取穴,增强疗效,另一方面体位舒适、自然,有利于艾灸过程比较长时间的保持和配合坚持。


正如孙思邈所说的“凡点灸法,皆须平直,四体无使倾侧,灸时孔穴不正,无益于事,徒破孔肉耳,若坐点则坐灸之,卧点则卧灸之,立点则立灸之, 反此亦不得其穴矣。”

863d6576222f49628caffd716f4864ee.jpg

开穴封穴


艾灸前需要有一个唤醒穴位的动作,艾灸后需要关闭,正如“灸”字原本就是指“瓶口”之意。目的都是为了尽量减轻机体对于艾灸的过度应激反应,旨在使艾灸过程更加柔和和容易被机体所接受。所谓开穴就是穴位预热,帮助穴位打开腠理,为后续将要开始的艾灸做好温度感受器与经气灸感传导等准备 。常用方法包括可以使用拨经棒或手指以及手肘,进行施灸穴位的点按刺激疏通,也可以用艾灸罐刮灸,或者使用微纳米艾姜按摩乳,作数分钟局部穴位按摩,当然也可以先行拔罐或者刮痧后再行艾灸。


灸后穴位局部处于相对高温状态(高出体温5-8度左右),皮肤腠理开放,组织通透性增高,一是需要把艾灸渗透进来的温通能量驻留在体内,二是需要防止门户洞开之际,虚邪贼风乘虚而入。常用的封穴手法包括拍、锤、点、按、捏、揉等,可以单用也可以组合,每个穴位灸完之后应该尽量立即完成封穴动作,关门闭户之后再继续后续施灸。及时封穴其实十分重要,常常会直接影响艾灸的临床效果,因此应予高度重视。


19306941-b4d7-4fda-82e2-3a161c1e3de7.jpg

为了获得更好地封穴和强化艾灸的效果,也可以采用专用的艾姜乳凝封穴贴,在手法封穴之后把穴位完全敷贴封闭,不仅将艾灸的太阳真火元气封存在内体缓慢吸收,同时也通过所含有的姜艾活性成分,透皮缓释吸收,更进一步接力强化艾灸可持续的温通作用。普通艾贴应该也有一定的封穴保护作用,只是没有艾姜乳凝封穴贴所含有微纳米活性成分及其缓释功能,基本不会有强化增效作用。


艾灸顺序


:艾灸顺序原则源自于孙思邈之《千金方》,自今沿用不变。“凡灸当先阳后阴,言从头向左而渐下,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,先上后下。”临床上施灸操作一般是:先灸上部 → 后下部;先灸背腰部 → 后灸胸腹部;先灸头部 → 后灸四肢;先灸阳经穴位 → 后灸阴经穴位,依次顺序进行。颠倒顺序,有可能会引致灸火上行,有亢盛伤阴之弊,往往会有面热、咽干、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体验,有可能会直接影响疗效。在施灸时还需结合病情,因病制宜,灸宜权变。


艾灸灸量:灸量主要由艾柱的大小所决定,引起点燃后所产生的热量而不同。艾灸的灸量主要根据部位、病情、体质、年龄等不同而灵活掌握。原则上成年人、肌肉丰厚、耐受程度较高的宜用大艾柱多灸,小儿、肌肉表皮浅薄,耐受程度较低的宜用小艾柱少灸。以热为主的疾病或体质灸量宜少,以寒为主的疾病或体质灸量宜多。以实为主的疾病灸量宜少, 以虚为主的疾病灸量宜多。病情轻者宜灸少,重者灸宜多。另外,对于初次艾灸以及身体虚弱的人,特别是低幼龄孩子等,不应一次艾灸穴位太多,时间太长。应该循序渐进,穴位由少至多,时间渐次延长,灸量也逐步加大,并需灵活把握。


3.jpg

孙思邈高度注重灸量临床的灵活应用,提出了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,具体应用包括:生,即少灸;熟,即多灸 。“灸之生熟,亦宜撙而节之,法当随病迁变,大法外气勿生 ,内气勿熟,其余随宜耳。”也就是说病气在外、病浅时应用生法,反之用熟法。并进一步具体指出“头面目咽,灸之最欲生少;手臂四肢,灸之欲须小熟,亦不宜多;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,其腰脊欲须少生。”至于生熟的程度,“大体皆须以意商量,临时迁改,应机千变万化。难以一准耳。凡言壮数者,若丁壮遇病,病根深笃者,可倍多于方数;其人老小赢弱者,可复减半⋯⋯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,不可胶柱守株。”


此外,壮数多少还有一原则,即“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”。总 之 ,大小生熟在记 载上虽有一定之数 ,在临证时却须机灵以应,以知常达变 。


艾灸护理:艾灸护理十分重要,不仅关系到受灸者的良好体验,而且也直接影响艾灸效果,因此理应受到高度重视。首先是艾灸前的一次性或消毒卫生用品准备,要保证按照医疗护理规范,做到一人一套,随走随换,防止发生交叉感染。


其次就是在艾灸过程中,施灸前一定要做好穴位皮肤消毒,最好是艾灸专用的能够正向提高穴位温度的艾姜微纳米专用消毒液(喷灸),为防止感染奠定基础。同时需要一直保持施灸者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穴位的两侧,随时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,随需调节施灸距离,防止烫伤,并把握穴位的“得气”变化,收到好的效果。这一点在为儿童施灸时尤其重要。


再其次就是防止感染:除瘢痕灸外,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。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导致产生灸疮时,切忌搞破灸疮,如果已破需防止感染,要及时涂抹消炎药。如有起泡时,可用碘伏消毒后,用毫针将水泡挑破,继续施灸令结痂,或者涂上艾灰即可。水泡部位忌水。

1.jpg

施灸过程中一旦出现晕灸(常见症状包括:头部或上腹部乃至全身不适,头晕,眼花,耳鸣,心悸,恶心,胸闷,面色苍白,出冷汗,打呵欠),应立即停止施灸,让受灸者在空气流通处,去脚高头低位平卧休息,给予温开水饮用,片刻即可恢复。重度晕灸者,可即雀啄式艾灸百会和涌泉穴,促进苏醒。


最重要的艾灸护理在于全程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体验场景,确保受灸者始终保持精神饱满,宁心定气,身心放松,受灸者的意念心态无疑是艾灸取得疗效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。


综上所述,可知艾灸七个方面(灸法另辟专篇论述)构成的施灸过程,可以说是经纬天地人,融合物理化学和生物,链接中西道医多学科,其引发的多级应激蝶变乃至体内混沌分形变化,的确属于复杂巨系统。深度理解并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,是决定温度健康管理,保持温通乐活,事半而功倍的要害所在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