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
07137619099

客服

  当前位置:首页>艾灸疗法

详细讲解篇!蕲艾灸的方法和技巧

发布时间::2021-11-28   |   www.qiaijiu.com

艾灸疗法内容丰富,种类繁多,概括可以分为4大类,即艾炷灸、艾条灸、温针灸和温灸器灸,而每一类中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方法,接下来就一一介绍。


一、艾炷灸


艾炷灸是指用手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,将点燃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。常用的艾炷分小、中、大3种,其中小艾炷如麦粒大,中艾炷如莲子大,大艾炷如半截橄榄大。




每燃烧完一个艾炷称为灸一壮,施灸过程中灸的壮数应当依患者的具体状况而定。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2种。


(1)直接灸: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。这种方法又分为2种,即瘢痕灸(又称化脓灸)和无瘢痕灸(非化脓灸)。


瘢痕灸(化脓灸):施术前先在所灸部位上涂抹少量大蒜汁,以增强黏附性和刺激性(皮肤比较敏感者可以用少许清水或蔬菜汁代替)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点燃,放置于应灸部位的皮肤上,直至烧尽。要求使灸处皮肤灼伤,进一步化脓而成为灸疮,灸疮自行痊愈,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。


本方法痛苦大,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,其他疾病很少应用。


下载 (1).jpg


无瘢痕灸(非化脓灸):施灸前先在应灸部位涂抹少量的凡士林,然后将点燃的小艾炷放置于皮肤上施灸,当有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走,换一炷再灸,以灸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。


本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患,易于接受,较为常用。


(2)间接灸(隔物灸):间接灸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间隔某些物品(即使用介质)再进行施灸的方法。根据所隔物品的不同,常用的有以下几种。


隔姜灸: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约0.3厘米的薄片,中间用针扎几个孔,放在应灸的部位上,将点燃的艾炷放于姜片上施灸。当艾炷烧尽,再换艾炷施灸,以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。


本方法散寒止痛、温胃止呕,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、因寒而致的呕吐、腹痛等。



隔蒜灸:将新鲜的大蒜捣成蒜泥,做成厚约0.3厘米的蒜饼,或者直接将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.3厘米的蒜片放置于穴位皮肤上,其他操作与隔姜灸相同。


本方法清热解毒,杀虫止痒,主要用于治疗痈疽、肿毒等。


下载.jpg


隔盐灸:将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(或在食盐上再放一薄姜片以防止盐粒遇热爆炸),然后将大艾炷放置其上施灸即可。


本方法回阳救逆,升阳固脱,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吐泻、腹痛、虚脱等。


隔附子饼灸:将附子研成粉末,用酒调和成硬币大小的饼,中间用针扎几个孔,置于施术部位上,再将点燃的艾炷置于其上施灸。




二、艾条灸


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施灸的方法。艾条是用棉纸或者桑皮纸将艾绒裹成长条状而制成的,其中不添加药粉的称为清艾条,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为药艾条,目前市面上还可以见到无烟艾条。无论使用哪种艾条,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。


(1)温和灸: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或者部位进行熏烤,艾条距皮肤2~3厘米,以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。一般每处灸10分钟左右,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


本方法温经散寒,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等。


(2)回旋灸: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,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,而是反复旋转地移动着施灸。


本方法作用面积大,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、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。


(3)雀啄灸: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,然后以此距离为中心,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地施灸。


本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病。


三、温针灸


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。使用时,先将针刺入腧穴,得气后,将纯净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或直接将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尾上,然后从上点燃艾绒或艾条,进行施灸。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,除去灰烬,将针起出即可。


本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,又适合进行艾灸的病证。




四、温灸器灸


温灸器灸是用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来进行艾灸的治疗方法。使用温灸器时,先将艾绒放入温灸器内点燃,然后在应灸的腧穴或部位上来回熨烫,到局部发红为止。由于温灸器种类繁多,不可能一一介绍,这里仅就日常用的2种进行介绍。


(1)温灸盒灸:温灸盒是一种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,呈长方形的艾灸器具,其规格有大、中、小3种,大号为20厘米×14厘米×8厘米,中号为15厘米×11厘米×8厘米,小号为11厘米×9厘米×8厘米。施灸时,将温灸盒放在灸处中央,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放在铁窗纱上,盖好盖子即可施灸。每次灸15~30分钟,并可一次灸多穴。


本方法多应用于腰、背、腹部穴位,常用于治疗胃脘痛、胃下垂、腹泻、冠心病、尿潴留、急性乳腺炎、颈椎综合征、坐骨神经痛、落枕等。


(2)温灸筒灸:市面上常见的温灸筒有圆筒式和圆锥式2种,其中圆筒式适应于较大面积的灸治,圆锥式多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。温灸筒底部均匀地分布数十个小孔,内有一个小筒,小筒内可以装置艾绒,施灸时点燃艾绒,在治疗部位滚动或者定点地进行灸烤即可。一般灸15~30分钟。


本方法应用广泛,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、腹痛、腹泻、腹胀、痿症等。


现在比较常用的是单孔、多孔木质灸盒,如下图:




还有随身灸,


还有艾灸杯、温灸棒、坐灸仪、温灸床、足部艾灸器、眼部灸架等等诸多温灸产品。这些产品的出现,是为了施灸的方便,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即可。


艾灸技巧


1、施灸要掌握好“量”


(1)“壮”:古代将灸法的计数单位称为“壮”,即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“一壮”。一般来说,艾炷越大,刺激量就越大;艾灸壮数越多,刺激量也就越大。通常每个穴位一般灸3~7壮。


(2)施灸的距离:清艾条施灸一般距离皮肤2~3厘米,以不引起灼痛为度。一般来说,距离越大,刺激量越小。


(3)施灸的时间:时间为5~10分钟。一般时间越长,刺激量越大。


2、施灸讲究先后顺序


一般是先灸上部,后灸下部;先灸阳部,后灸阴部;壮数是先少而后多,艾炷是先小而后大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不必过于拘泥,可酌情而灸。


3、灸之要,气至而有效


研究表明: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,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。艾灸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,感传愈显著,疗效也愈好。采用激发感传,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,对艾灸治疗和预防疾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
4、选穴要精当,热力应充足


施灸选穴要精,少则一穴,多则不过二三穴。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:“取穴中肯,精简疏针,灸穴勿多,热足气匀。”


5、季节交替最宜灸


春交夏时,夏交秋时,俱宜灸。此时经脉开合,气血流转,适时以艾灸火热之力助阴阳互生,气血旺盛,治病防病能够事半功倍。


6、灸法禁忌


(1)颜面部、心前区、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。


(2)面部穴位慎灸,操作需谨慎,以免烫伤。


(3)妇女妊娠期、经期慎灸。


(4)对外感热病、阴虚内热、阴液不足及邪热炽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。


(5)患者过劳、过饱、过饥、大渴、大惊、大恐、大怒之时禁灸。


(6)心脏病、高血压、气血亏虚严重、糖年病、恶性肿瘤患者需就医辩证取穴灸治或在医师指导下施灸。


7、灸后处理


施灸后,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,属于正常现象,无需处理。如因施灸过量,时间过长,局部出现小水疱,只要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吸收。如水疱较大,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,放出水液,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,再涂以龙胆紫,并以纱布包敷。


如用化脓灸者,在灸疮化脓期间,要注意适当休息,加强营养,保持局部清洁,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,以防污染,待其自然愈合。如处理不当,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,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。


8、灸后特别要注意防火


艾炷、艾条用完后一定要完全熄灭,确保不复燃。艾极易复燃,应熄灭后单独放置于密闭的玻璃瓶内,一定注意防火安全。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