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有补有泻,如何补如何泻,这些秘诀很多人不懂
灸法特别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,那体有实证、热证的人可以用灸吗?
可以!
灸法有补有泻,灸法的功效不仅仅是温补。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医籍的几则记载:
唐代《黄帝明堂灸经》有“灸三壮,主热病汗不出。“
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云:“五脏热及身体热,脉弦急者,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。”
王怀隐等在《太平圣惠方》中指出:“小儿热毒风盛,眼睛痛,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。“
《内经》中也记载:“痈发四五日,逞火芮之”,“狂而新发......... 灸骨骶二十壮”等。
除了上述记载,现代临床中也常有喉痹鼻衄灸少商,外感发热灸大椎,肝阳上亢灸涌泉等大量行之有效的案例。
由此可见,无论外感、内伤,还是寒病、热病,病情属虚属实,皆可应用灸法治疗。近代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指出:“灸之要,并不限于虚证或慢性病,有谓灸有补无泻者,盖亦似是而非之谈。其效用与针治无异。“
艾灸治病,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,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、实两方面,水渠干涸,谓之不通;水流滞涩,亦谓之不通;使虚者补,实者泻,寒者温,热者凉,皆通经络之意。
“实者灸之,使实邪随火而发散也。“
艾灸泻法,疾吹其火,火力迅猛,通透力强,不按其穴,达邪之路通畅,故“火气已通,血脉乃行“ ,六淫之邪自可外泄。
“热者灸之,引其郁热外发,火就燥之义也。”
热邪内蕴,壅滞经脉,不得泄越,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记载:热为阳邪,轻扬升浮,易行易散。火能畅达解郁,透通诸经,艾叶苦辛,生温熟热,纯阳之性,苦能泄热,辛能发散,温热则行血中之气,气中之滞。
艾灸治热病,正所谓“当因其势而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扬之。如开其窗而揭其被。"
那具体何为补法?何为泻法?《灸绳》一书里有详细论述:补泻法包括疾徐强弱法和疾徐开阖法。
疾徐强弱法:《灵枢·背腧》云“以火补者毋吹其火,须自灭也;以火泻者,疾吹其火,传其艾,须其火灭也”。也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,使气传布及艾,使其燃烧旺盛之意,这是疾火与强火,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,这就叫泻火;若任其自灭,是徐火与弱火,能使阳气深入,这叫补火。
这就是强刺激具有泻的功能,弱刺激具有补的作用。
如咽喉与腮颊肿胀,用小艾炷直接灸耳尖或少商,可以立即显示泻的功能;尿频便溏,用温和灸关元或气海,每多缓慢收功,而具有补的意义。
疾徐开阖法:出针后疾按针孔与不按针孔,这是针刺开阖补泻的常规,在直接灸的补泻上也得到应用。
杨继洲曰:“以火补者毋吹 其火,须待自灭,即按其穴;以火泻者速吹其火,开其穴也。”此即在艾炷自灭之后,再加按压,以增强补的作用,后世又有灸后贴膏药之法,张景岳及吴亦鼎等人皆有推荐即“凡用火补者毋吹其火,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,灸毕即可用膏药贴之,以养火气。若欲报者,直待报毕,贴之可也。若欲泻者疾吹其火,令火速灭,待灸疮溃发,然后贴膏。此补泻之法也。”
此即以徐火灸毕之后,当即贴膏药者为补;疾火灸毕之后,待灸疮溃发,再行贴膏药为泻。这也是属于开阖补泻的应用。
关于艾灸补泻各位艾友了解一下即可!
上一篇:每次艾灸持续多长时间最好?
下一篇:艾灸与不艾灸者区别,看完震惊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