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正确合理利用艾灸疗法居家保健
刘慧荣:艾灸的分类有很多,有艾柱灸、艾条灸、温针灸和温灸器灸。艾条灸和温灸器灸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,也是居家操作的主要灸法。
1.艾条灸:艾条灸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,悬起灸也叫悬灸,具体有3种方法——温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。
①温和灸:每次施灸的时候点燃一端,对着穴位或患处,距离皮肤2-3厘米来定点熏灸,一般每穴灸15-30分钟。温和灸适用于一切虚寒性疾病及痛症的治疗和调理,比如受寒引起的胃痛、腹痛、泄泻、痛经、风湿性关节痛等等。
②回旋灸:将一端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2-3厘米高处,艾条在施灸部位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施灸,移动范围3厘米左右,跟温和灸的适应证一致,可以交替穿插使用。
③雀啄灸: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一上一下,如鸟雀啄食一般的一种施灸方法。一般每穴灸5分钟左右,此法热感较强,多用于昏迷急救、胎位不正、缺乳等。
上述3种方法可配合使用,可先循经回旋灸以疏通经气,再施以雀啄灸激发经气,最后选好灸穴定点温和灸,也可交替使用。
实按灸操作起来稍有难度,实按灸是用加药艾条施灸,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是经典代表。吴焕淦教授创立的太乙温灸疗法是太乙神针的改良方法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具有热力渗透、温通温补作用更佳的特点。
2.温灸器灸:临床常用灸架、灸筒、灸盒等,将大拇指长短的艾条两端点燃,放置在灸盒里,盖上盖子,置于施灸部位,灸至盒子不热即可,也可以再加艾条续灸。
3.温针灸:即在针柄上插一截艾条再针灸,既有针的作用,又有灸的作用,需要专业人士操作。
4.艾柱灸: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,直接灸古代应用较多,现在应用较少。直接灸就是将艾柱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上烧灼,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,又把直接灸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。
艾柱灸里的间接灸,是指施灸时在艾柱和施灸皮肤处垫有一定间隔物来施灸,常用的间隔物有姜片、蒜片、盐以及附子等,依次称之为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。每一种隔物灸都有其自身的治疗特点。
居家常用的是隔姜灸,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.3厘米的姜片,扎数个孔,上置艾柱,点燃施灸。如果觉得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,再重新放上,如果仍然灼烫,可再切一层稍薄的姜片垫在皮肤上,每次可施灸5-10壮(每燃一个艾柱,即称一壮),灸后皮肤潮红湿润,注意避免烫伤。隔姜灸有温胃散寒、解表、止呕的作用,对于感冒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等均有良效。
身体周刊:如何在家用艾灸治疗常见病?
刘慧荣:居家使用较多的是艾条灸、温灸盒灸以及隔物灸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艾灸方法。
宫寒:宫寒的女性常表现为小腹怕冷、痛经、月经不调等,艾灸主要以任脉和脾经经穴为主,任脉常取关元穴,脾经常取三阴交。关元穴在脐下三寸,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,胫骨内侧面后缘。关元穴可以施隔姜灸,取半个橄榄大小艾炷,每次5-7壮;三阴交可以用温和灸来操作,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。每天1次,12次为一个疗程。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施灸效果最佳。月经来潮后如有痛经,可以一直灸,如果经量过多,可以停灸,待月经干净后再灸。
胃寒:患者常表现为胃部冷痛,喜温恶寒,食用生冷之品容易产生不适。艾灸主要取任脉上的中脘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,中脘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上,肚脐和胸剑联合的连线的中点处,足三里在小腿上,犊鼻下三寸,胫骨前一横指处。该两穴既可以用隔姜灸,取半个橄榄大小艾柱,每次5-7壮;也可以用温和灸,中脘还可以用灸盒灸,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。每天或隔天1次,12次为一个疗程。
颈椎病:现在患颈椎不适的人越来越多,艾灸多采用温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相结合的方法。先找到颈椎的压痛点或者活动受限的部位,用点燃的艾条,距离皮肤2-3厘米,先行回旋灸和雀啄灸,找找敏感点,找到后可以对着穴位施行温和灸,每次20分钟到30分钟,每天或隔天1次,12次为一个疗程。
上一篇:为老伴治病 老人以身试艾灸